一百年后尘归尘土归土

 
  最近有些焦虑和烦恼不知道如何诉说,想到了本科的导师太哥,于是乎一个电话打过去,聊了接近一个小时。聊人生,聊感情问题,聊有的没的,感触很大,也感慨自己在成长道路中始终有贵人相助,给我指点迷津。一个人的一部成长史,就像一部纪录片,没有人会在意你走了多远,到达了什么地方,而是沿途的风景最为吸引人,作为纪录片的主角,应该走遍、体验遍,才能无愧这短暂的一生。

建立自我,追求无我
  在之前的一篇博客中,我深度剖析了自我的成长史,从不断地追寻自我,到做自我,到接纳自我。李嘉诚说:“建立自我,追求无我”,我粗浅地理解,人要先立起来,如毕加索年少便熟稔画画技法;再到放下自我,回归婴儿般地作画,天马行空。立起来不容易,需要不断地认识自我,建立自我,庆幸地是在过去的十年,自己勉强做到了。但也是因为这种自我过于强烈,导致自己过于自负和完美主义,陷入到我执。直到出国之后,开始独自面对很多事情,我明白自我有局限,固守自我只会陷入封闭,于是我开始接纳不完美的自我,走向接纳自我,也逐渐地放下自我。但这个过程是困难的,其中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弱化,现在才明白,建立自我和追求无我并非是阶段性的和时间上严格连续的,追求无我并非是追求自我的终结,追求无我的过程也是不断建立自我的过程,要做要持续的忠于自我。
  武功讲究悟性,如果过好自己的一生其实也需要悟性。还记得在考研之前,考托福之前,考GMAT之前,脑子都是懵的, 这个要怎么做那个要怎么做,看了大量的资料,身在局中的时候往往是模糊的,等到结束之后,总结经验的时候,却觉得异常的清晰,考试无非是了解考点,准备考点,重复强化记忆,大量训练,这些都是道,遵循道其实不难。难得是这个过程中如何认识自我,学会自律,学会规划,学会厘清主次关系等等,这些反而是最难的。人生的很多事情也是如此,考试,读博,工作,结婚……该怎么去做这些事情,人类已经走过了百年,千年,不存在经验缺失,但个体是独一无二的,对自我的探索是从零开始的,他人的经验只能指导自己,但不是金科玉律,要避免陷入法执,教条化,而是学会将自我融入到其中,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,归根结底,还是认识自己。

参考链接:
尼采精神三变论:骆驼、狮子、婴孩!
“建立自我,追求无我”李嘉诚的这句话怎么理解? - 知乎

十全七美
  一直以来,自己都有一种完美主义的情结,相信一切事情都可以按照自己设想的最完美的方式运行,后来遇到一些事情自己无法左右,也开始慢慢放弃这一不切实际的想法,开始接受不完美的自我,不完美的事情,开始欣赏缺憾的美。太哥说,人们总说十全十美,实际上能够十全七美便已经是很满足的事情了。这种思维也适用于很多方面,比如每天早上从给自己制订满满当当的每日计划开始,到未完成的遗憾结束,其实也应该把十全七美的想法代入,做到70%,80%就满足了,剩下的第二天再来。所谓静水流深,其实也是一种不完美,不在乎水有多湍急,能够在一瞬间到达,而是持续不断地冲刷,总会抵达深处。不完美也是一种认识自我的过程。

哪些是能够容忍的,哪些是可以改变的。
  我们当然也聊到感情,其实也是自我。一段感情的开始一定是伴随着清晰的自我认知,如果因为感情而迷失了自我,这段感情一定不是祝福而是诅咒。太哥说他看重的几点特质,一是具备一定的生活技能和受过高等教育、二是具备一定的幽默感、三是能够一定程度的照顾家庭、最后是颜值上也要过得去。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匹配而不是短时间的crush,两个人在一起,最后都是互相陪伴,如果不匹配,这种陪伴的质量是可想而知的。我突然想到,自己似乎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,或许说我不看重标准,不看重学历背景家庭等等,而是仅仅遵循自己的本心,意随心动,凭着感觉走。这种选择的逻辑在于,内在的隐含信息可以从行为语言上体现,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人;但不足的地方在于,随着时间的推移,那些表层的标签都会内化成为一个人的成长轨迹,那些刚开始不在意的东西,最后可能成为阻碍。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选择一个人,如何爱一个人?我想首先一定是爱自己,如果自己长期以来的坚持的原则被打破,如果强迫去喜欢不喜欢的东西,那不是爱情,而是勉强,倒不是说不能妥协,但这种妥协一定不是无条件的,以伤害自己为前提的。如果在一起感觉不开心,那也不是好的感情。这时候,及时抽身反而是更加正确的选择。
  太哥说的另外一句话也颇为有道理,要知道哪些是可以容忍的,哪些是可以改变的。两个人的感情中,自己的感受自己是最清楚的,开心不开心,只有自己懂。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,如果可以容忍便去容忍;如果是容忍不了的,再看是不是可以改变的,如果不能改变,而陷入自我的内耗中,这也不是正常的感情状态,坚持自我意志。

写在最后,人的平均寿命大概80年,长寿者可以有幸活到100岁,100年大部分人都尘灰尘土归土了。对个体而言,尽全力地探索自我,超越自我,多经历应该是一个答案。